尼娜,中文名字刘墨兰,今年91岁,家住山东省淄博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84年前,年仅7岁的她跟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中国,17岁时嫁给年长自己20岁的丈夫。1950年,尼娜跟随丈夫回到家乡淄博,一住就是60多年。在中国生活84年的尼娜,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
在尼娜7岁时,她跟随父母远离家乡俄罗斯来到中国新疆伊犁,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尼娜的父亲是中国人,祖籍河北。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在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母亲。在尼娜7岁那年,她和哥哥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尼娜回忆,当时跟随父母到中国,坐不上飞机,只能坐火车、坐船,甚至坐牛车,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
尼娜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哥哥名叫刘振海,当时7岁的她就是和哥哥一起来到的中国。尼娜来到中国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17岁那年,母亲在国民党炊事班帮厨挣钱,她偶尔跟随母亲到部队,后来就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再后来她就嫁给了当时在部队任职的丈夫刘春书,刘春书整整比她大20岁。
婚后,尼娜和丈夫的生活过得很幸福。然而婚后两年,尼娜19岁的时候,家中突发变故,父母和哥哥在一次战乱中丧生。好在丈夫刘春书对尼娜关爱有加,失去亲人的尼娜也就渐渐习惯了中国的生活。
再后来,尼娜跟随丈夫一起辗转多地,并在期间收养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直到1950年,尼娜才跟丈夫一起回到丈夫老家淄博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定居下来。回到丈夫老家的尼娜和其他农民一样,勤俭持家,下地干活。她和丈夫成为普通农民,过着简朴的农村人生活,尼娜并没有感觉到辛苦。
后来,为了上户口,丈夫专门给尼娜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刘墨兰,尼娜也就正式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年轻时候的尼娜,勤俭持家,对丈夫关爱有加。生活不好的时候,为了让丈夫少受累,尼娜就主动外出找零活挣钱,推车送饭,捡煤炭,补衣服等等,尼娜都干过。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虽然离开俄罗斯84年,但是尼娜依然还记得一些简单的俄语。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喀秋莎》,时隔85年,老人依然能用俄语完整的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