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道琼斯消息称,阿里巴巴、腾讯正在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的初步举措可能包括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巴巴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
事后有媒体向两大巨头求证,人家笑而不语。“诚实”的资本市场倒是反应很快,道琼斯的消息一出来,阿里的股价盘前大涨了。
两大巨头缠斗那么多年,是该结束了。
视频地址: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8123180284217946020
01
巨人的肉搏战
阿里和腾讯打了多少年,真是说不清了。反正这哥俩的“青春期”都耗在上面了。
这仗打得全线开花,全业务、全领域的全面开战,可以数出一串:电商、社交媒体、大文娱、新零售、在线支付、外卖、云业务、网约车、共享单车。
这是贴身紧逼、尾随追击的肉搏战,两家互联网巨头打出了麦当劳VS肯德基的架势。热闹是热闹,技术含量真是不行。
高手过招,打要害、打薄弱点,两大巨头之争却是你干啥我就对着干的王八拳。这是竞争吗?是,是很低级的那种。战略布局毫无技巧,战术方式简单粗暴。
2015年发生的“2.3互封事件”轰动全网,2月1日—3日间多款阿里系产品被微信全面封杀。事件本身是腾讯硬扛了阿里,但此前微信方面就称淘宝和支付宝拒绝了微信接入。到底谁开了第一枪,说不清楚,反正两家都不是省油的灯。
互封算是正面硬扛,各种游击、突击更是层出不穷。两边打得是非常难看的。
每一次冲突都有直接的导火索,但是那些零零碎碎解释不了这场“世纪之战”的根本原因。
02
从基因里带出来的战斗性
阿里是电商起家的,腾讯是社交媒体平台起步的。如果按照传统产业的角度看,百货商场和《读者文摘》掐架,简直是笑话。但是,这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是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互联网企业都要流量,也都要流量变现的渠道,至于流量入口和变现渠道的业务为何,是没有边界的。
万物互联,意味着跨界的门槛是很低的。这就放大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空间。移动业务兴起后,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加速,两大巨头加速扩张,“遭遇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比如说,“2.3互封事件”最早的触发点是2014年阿里入股新浪微博。站在阿里的角度看,这就是电商业务向社交媒体平台延伸的正常动作,但是腾讯眼中就是阿里跨界社交媒体的“挑衅”了。腾讯推出微商后,阿里一样不爽。你来我往,双方的竞争不断升级。
“捞过界”引爆竞争在互联网时代是频繁的,但是像阿里和腾讯这样“全面开战”的还是很稀有的。这是两大巨头的“性格”决定的,而决定他们“性格”的是“业务基因”。
电商起家的阿里有强烈的“领地意识”,电商的市场都是拼出来的,攻则开疆拓土,守则倾尽全力,一点含糊不得。阿里的风格是激情四溢的,雷厉风行、大开大阖。
而腾讯起家的社交媒体业务,获得流量不难,但是流量变现很难。社交媒体的流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不需要太多的营销也能自然成长。所以腾讯的管理风格比较佛系,也比较低调。但是,谁也不会因此小觑腾讯的战斗性。
腾讯早期给人的印象又是很有“侵略性”的,当年美团王兴曾经说过“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
其实,这倒不是马化腾的野心特别大,而是社交媒体的业务性质决定的。用户数量庞大,但是兴趣分散,变现方式不清晰。看上去什么都可以做,但是都没有太大把握。哪个领域火了,腾讯就会进去试试看。
这一试,“原住民”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正因如此,腾讯被戴上了“搅局者”、“侵略者”的帽子——声音不大、动作很多,经常跨界“挑事”,不声不响地就搞得鸡飞狗跳。其实,这不是马化腾好斗,而是社交媒体的流量转化路径太模糊,需要不断试错。
所以说,激情四溢的阿里和低调的“侵略者”腾讯之间“天生八字不合”,一个寸土必争,另一个到处跨界,两家的竞争就从局部冲突上升到“全面战争”。而且,两家都是巨头,不差钱。豪到不差钱的程度,双方的竞争慢慢有了意气用事的赌气成分。
比如阿里搞游戏业务,还没怎么搞起来就黄了,这不是赌气吗?再怎么万物互联,阿里的电商核心业务和游戏业之间也八竿子打不着。腾讯也差不多,比如电商业务做得也不顺手。
两大巨头的跨界竞争在共享单车打出了一场大热闹。共享单车自2010年起在海外不温不火地发展了四五年,看上去没什么“大出息”。
但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什么互联网产业到了中国,剧本都会扩写好几倍,2015年到2016年下半年,两大巨头大举进军共享单车,都烧了一把大钱。
2018年满大街共享单车成了中国大城市的奇异风景,俨然“神功大成”的样子。但是,2019年盛极而衰,对租车押金的资金池严管政策出台后,小黄车、小蓝车都虚了。阿里和腾讯的共享单车之争,没有赢家。
这场双输结局的共享单车之争,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两大巨头的边界逐步清晰,“大力出奇迹”的自信显然是有问题的。
打了那么多年,回头一看是这么个情况:各自的核心业务不可撼动;周边业务的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各有胜负,但是谁也吃不掉谁;大幅跨界的陌生领域,打不出个所以然。再这么耗下去,也只是战线越来越长,不会有什么结果。
其实从逻辑上讲,也只能是这么个结果。“华山论剑”那么多年,老家伙们也就是排名微调,南帝北丐再苦练,也不能把东邪西毒一巴掌打死。这场旷日持久的巨人之战,成就了两大巨头,他们的激情四溢、勇于试错,是中国互联网产业高速成长时代的主线。
但是,这场“全面战争”早已大局已定,确实应该结束了。但这不是说停就能停的,长期的竞争意识已经形成了惯性,要停下来是需要契机、需要台阶的。
那就是面对共同的外部压力。
03
亲妈后妈一起打的诡异局面
压力首先来自后辈。后辈的成长和挑战是令人瞩目的。拼多多杀进了阿里的电商地盘,今日头条开始叫板腾讯。两家打了那么多年,却发现真来城门放火的另有其人。这还能继续死撑着继续吗?其实,真正的对手还没来,但迟早要来的。
放眼全球,阿里和腾讯打了那么多年,却没有跑赢亚马逊。疫情之后,盘盘家底,亚马逊成了最大赢家。
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加也只有13824亿美元,只相当于亚马逊的78.1%。2008年时,阿里的市值排名是高于亚马逊的,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加是亚马逊的2.58倍。
更有意思的是,中美欧政府相继出手,对互联网巨头下手了。欧盟挑头搞数字税、隐私保护,大有全方位开战的架势。美国和中国是也各有大动作。
但结果又特别吊诡——没有原生互联网产业的欧盟光说不练,罚酒三杯后再无下文,最近连数字税也“缓征”了,占据欧盟主要市场份额的美国互联网巨头连毛也没掉一根。
美国的反垄断一直在路上,但是特朗普和拜登啥啥都不对付,就是在针对中概股企业和中国互联网企业上是一致的。对自家的互联网巨头有啥实质性动作吗?没有。只有中国的反垄断实实在在打在了自家产业上。
这是什么情况?全球喊打喊杀,真挨揍出血的只有中国互联网企业。亲妈后妈干妈一起打,打的都是中国儿子,美国儿子啥事没有。
敢情中美竞争,就是竞争谁先干垮中国互联网产业?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不知道,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压力确实是大的。
阿里和腾讯面临的是国内小弟们的竞争、海外对手的威胁,和亲妈后妈的板子。还有啥心情继续那场冗长的全面战争呢?握手言和的动机、时机都成熟了,“世纪和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和解”并不等于竞争结束,生态打通后两家在支付领域、电商领域的竞争甚至还有竞争加剧的可能。原来是分开吃饭的,现在搁在一个盆里吃饭了,会不争吗?
但是,后面的竞争会更理性,赌气的成分会降低。两大生态打通整合后,所有人都坐在一个牌桌上,游戏规则就更清晰了。这当然是好事,至少对两大巨头而言如此。
就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看,外部压力之下实现了两大巨头的和解,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最富活力的“野蛮生长”时代彻底结束了。这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