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内部发文了解到,腾讯将从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 Units,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 Groups,BGs),把现有业务重新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整合原有的研发和运营平台,成立新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务。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发出的全员内部邮件中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整,更好地挖掘腾讯的潜力,拥抱互联网未来的机会,目标包括:强化大社交网络;拥抱全球网游机遇;发力移动互联网;整合网络媒体平台;聚力培育搜索业务;推动电商扬帆远航;并且加强创造新业务能力。同时,我们也聚合技术工程力量,发展核心技术以及运营云平台,更好的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重点布局六大业务
从调整方案看,腾讯将重点布局社交、游戏、网媒、无线、电商和搜索六大业务,强化平台战略。可以看出腾讯的长期战略布局中,一个完整的平台矩阵已初具雏形。这个平台矩阵涵盖了腾讯已经投入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几大互联网领域,同时为未来发展和变化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在社交领域,“强化大社交网络”,腾讯此次把即时通讯平台QQ与两大社区平台QQ空间、朋友网整合成为社交网络事业群,将形成更具规模效应的社交网络平台。腾讯这次在社交领域的大动作应该是看到了Facebook带来的标杆效应:即将上市的Facebook,即将成为美国IPO融资最多的公司,预期估值达1000亿美元左右,社交网络的潜力从中可窥一斑。而腾讯正是国内最早布局社交网络的公司,2005年推出的QQ空间目前活跃帐户数达到5.77亿,实名社交平台朋友网活跃用户数达2.15亿,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事实上,借助开放平台,腾讯在社交领域正呈加速趋势。刚刚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社区及开放平台收入已达到人民币20.61亿元。
在游戏领域,“拥抱全球网游机遇”,腾讯展现了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意图。据了解,腾讯游戏最早布局于2002年,10年时间里,先后打造了多款成功的自主研发游戏,并代理了《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等多款经典游戏,2011年更是收购开发了《英雄联盟》的美国游戏开放商Riot Game的大部分股权,尝试全球布局。“腾讯2011年在国内游戏市场已经稳居第一,这个时候试水国际化正当其时”有专家分析说。
在新媒体领域, “整合网络媒体平台”,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腾讯已经逐步将传统门户、微博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一个整合性的新媒体平台,在新媒体领域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布局。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的网络广告收入达到5.4亿元,跃居门户行业第一。
在无线领域,“发力移动互联网”,无线不仅是腾讯最早搭建的平台之一,也是最早带来收入的业务,从2G时代到3G时代,从手机QQ、手机浏览器到手机管家,腾讯在移动互联上的布局愈加丰富和清晰。事实上,马化腾已经在多种场合下强调,腾讯十分看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并且在积极地进行布局和尝试。数据显示,仅以手机QQ登录为例,登录总量已经达到总量50%的比例。此次成立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可以看出腾讯将积极地在无线互联网市场上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电商领域,“推动电商扬帆远航”,显示了腾讯长期投资电子商务的决心。未来专注的电商公司将以更灵活的机制应对市场挑战。据透露,腾讯先后投资了易迅、好乐买和珂兰钻石等优秀的B2C电商企业,未来五年,腾讯电商控股公司的目标是成就10家以上百亿级且盈利的B2C合作伙伴,100至200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的传统品牌及网络品牌合作伙伴,并希望腾讯电商平台可以成为一个汇聚超过100万家各类商户的超级电商平台。
在搜索领域,“聚力培育搜索业务”,腾讯将通过此次组织调整,使搜索业务更好的依托公司核心技术工程平台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搜索服务。在新的架构调整中,搜索商业部门与无线平台的整合是一大亮点。有关专家认为,腾讯在无线搜索市场上已经占有20.0%以上的份额,位居前三名,“以腾讯如此看好移动市场的特性而言,这种整合有助于扩大其搜索在无线领域的优势,实现快速增长。除了发力无线平台以外,腾讯搜索原核心技术部门将与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整合,继续加大对核心搜索技术以及语音搜索、图片搜索、语义搜索等前沿技术的投入,以便在未来技术变革时把握住重大机遇。
可以看出,在腾讯的长期战略布局中,一个完整的平台矩阵已初具雏形,并为未来发展和变化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分析人士指出,“过去的14年历史已经证明腾讯很有紧跟用户体验的意识和经验,对大趋势也足够敏感。这次的调整将不同业务领域梳理得更加清晰,能够更好地支持接下来的业务变革,进一步满足用户和市场的需求。”
适时而变 助推腾讯迈向世界级公司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在腾讯的架构调整中,再次得到凸显。马化腾在内部邮件中特别提到,“在互联网行业,谁能把握行业趋势,最好地满足用户内在的需求,谁就可以得到用户的垂青,这个是我们行业的生存法则”。
他透露,腾讯各个业务部门虽然也在不断与时共进,但由于架构的限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聚焦用户、顺势而变,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重新调整我们的组织架构。”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腾讯无疑是最注重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有关专家强调,迄今为止,它经历了两次重大组织变革,2005年的第一次已经被证明,它让腾讯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而这一次,它将助推腾讯向世界级公司迈进。”
据了解,腾讯上一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是2005年。当时,腾讯在看到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市场机会萌芽已现后,果断进行新业务布局,并以“打造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为战略方向,围绕五年后营收达100亿的阶段目标,将公司按功能模块分工转为业务系统制,完成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业务和组织架构调整。短短六年时间,到2011年,腾讯以285亿元的收入和超过100亿元的净利润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之最。最新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更显示,2012年前3个月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96.5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21.8%,比去年同期增长52.2%。
无论从用户规模、收入、市值等指标来看,现在的腾讯均处在历史最佳状态。向来以稳健著称的腾讯,选择在此时“变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时机选择的恰当。这次重组将给腾讯带来长期积极意义。有专家指出:“目前腾讯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业务布局也比较完整了。接下来它要做的,是完成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向真正世界级公司迈进的‘质变’。”
事实上,腾讯已经为向世界级公司迈进打好了国际化基础。在2005年腾讯就成立了国际业务部,目前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均有业务运营,并且还战略投资了多家美国、韩国、欧洲和东南亚的优秀互联网公司。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中国一定会出现全球性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此次的架构调整后,腾讯的业务布局更趋合理,也将成为最有希望第一个实现这个理想的公司。
号召员工发扬“小公司精神”
此次调整,一个更引人关注的话题是,腾讯将原来的业务系统制升级成了事业群制。据悉,调整后,腾讯各事业群将拥有更清晰明确的方向和分工,更闭环高效的决策机制,以发挥互联网“聚焦、快速、灵活”的优势,在事业群内充分发挥灵活、敏锐、创新的“小公司”精神。同时,各事业群之间服务核心用户以及共享基础服务平台,力求充分利用“大公司”的资源平台整合优势。
“当团队规模变大后,很容易会滋生出一些大企业毛病。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克服大企业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马化腾在内部邮件中透露了对组织管理的思考。在他看来,当公司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从“大”变“小”,重塑小公司的创业特质,激发激情、快速响应,引领技术和体验的创新,打造让用户惊喜的精品。腾讯此举,无疑是要在公司发展到2万人规模的时候重拾小公司“小、快、灵”的特色,重新唤起组织活力和创业激情。
有外界猜测,重拾“小公司精神”是否意味着裁员?据腾讯方面可靠消息透露,此次调整是业务和组织架构的进一步优化,不涉及任何裁员。一个可以参照的数据是,2005年腾讯的组织调整,让该公司的架构更有可扩性,让其人员规模在7年间从两三千人扩张到超过两万人。而马化腾也在信中写道,“七年来经过快速的发展,人员规模已经是当年的7倍,很多BU的规模都大于2005年整个公司的规模,并且可预期还有更多的同事会加入。”
深入推行开放战略
除了关注架构调整给内部带来的影响,腾讯此次还明确要求各个事业群藉此进一步打造开放平台,实现产业共赢。
马化腾在致员工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几大BG平台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提升开放能力。当我们有明确的方向、并且不断强化开放的能力,打造开放平台,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开放协同、产业共赢。”
从架构调整可以看出,腾讯对向开放战略转型坚定不移。在2011年6月的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发表了“关于开放的8个选择”,并宣布腾讯第一阶段目标是打造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现在看来,这一承诺正在逐步实现:截至目前,腾讯开放平台上的注册开发者超过30万,超过4.5万款应用上线申请,总安装次数接近40亿,第三方月活跃账户数突破2亿,分成总收入突破6亿元,更有多家第三方开放商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腾讯表示,2012年开放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的收入将超过10亿元。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要向互联网更高的境界迈进,”在马化腾发给全员的内部邮件中,他再次强调,腾讯需要去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一起培育一片森林,“以前,我们主要是在公司层面思考,将来要多从产业层面思考。”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腾讯开放力度的加大,将对互联网行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比如极大降低创业门槛、推动互联网行业有机生态的建立等。马化腾一再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预期,腾讯各事业群将形成“强化核心平台+聚焦关键业务+扶持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有机格局,进一步推动行业生态系统实现开放共赢。
针对今日公布的架构调整,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向全体员工发布公开信,称通过这次调整,更好地挖掘腾讯的潜力,拥抱互联网未来的机会,目标包括:强化大社交网络;拥抱全球网游机遇;发力移动互联网;整合网络媒体平台;聚力培育搜索业务;推动电商扬帆远航;并且加强创造新业务能力。同时,也将聚合技术工程力量,发展核心技术以及运营云平台,更好地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以下为信件全文:
各位同事,大家好!
经过公司管理层的集体讨论和酝酿,我们决定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以迎接腾讯未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稍后大家将收到公司的正式发文。这是我们自2005年以来又一次公司级的组织架构调整,它体现了公司面对当下和未来数年市场格局变化的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整,更好地挖掘腾讯的潜力,拥抱互联网未来的机会,目标包括:强化大社交网络;拥抱全球网游机遇;发力移动互联网;整合网络媒体平台;聚力培育搜索业务;推动电商扬帆远航;并且加强创造新业务能力。同时,我们也聚合技术工程力量,发展核心技术以及运营云平台,更好地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各个事业群的具体调整细节,稍后各事业群的负责人会与大家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在此,我们想跟大家分享这次调整背后的思考以及期许:
一、聚焦用户、拥抱趋势
在互联网行业,谁能把握行业趋势,最好地满足用户内在的需求,谁就可以得到用户的垂青,这个是我们行业的生存法则。但是,怎么把握行业趋势、怎么发掘和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
2005年前,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步,业务模式相对单薄。当时,公司看到了社交、网游、网媒、无线等市场机会萌芽已现,果断进行新业务布局,并将公司从按功能模块分工转为BU制,以便业务可以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当时的组织变革成为了过去几年我们业务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们也超预期达成了当初的战略目标,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7年后的今天,互联网不但已经从方方面面融入了全球20亿人每天的生活,也开始融入各行各业。在这个新的时代里面,用户新需求、新技术、新业务模式层出不穷,市场瞬息万变。与此同时,经过了7年的发展,公司的人数也超过了2万人,各个业务BU虽然也不断与时共进,但由于架构的限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聚焦用户、顺势而变,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重新调整我们的组织架构。
二、打造平台、产业共赢
大家都知道,腾讯的立业之本是我们的IM平台。过去的组织结构,都是从这个平台上“长”出来的,都是从这棵“榕树”衍生出来的枝枝叉叉。可是,虽然枝叉变得越来越多并且落地生根,这还只是一颗树。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要向互联网更高的境界迈进。我们需要去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一起培育一片森林。以前,我们主要是在公司层面思考,将来要多从产业层面思考。
通过这次架构调整,公司在业务方面对各个业务群的期许是:必须进一步开放思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在各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打造用户平台;但另一方面,也要培育产业链,让合作伙伴更好地找到共赢点。我们的几大BG平台必须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开放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开放协同、产业共赢。
三、大平台优势、小公司精神
2005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时候,全公司还只有两千多人,七年来经过快速的发展,腾讯的人员规模已经是当年的7倍,很多BU的规模都大于2005年整个公司的规模,并且可预期还有更多的同事会加入。当团队规模变大后,很容易会滋生出一些大企业毛病。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克服大企业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我们需要从“大”变“小”。
这次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按照各个业务的属性,形成一系列更专注的事业群,减少不必要的重叠,在事业群内能充分发挥“小公司”的精神,深刻理解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打造优秀的产品和用户平台,并为同事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机会;同时,各事业群之间可以共享基础服务平台以及创造对用户有价值的整合服务,力求在“一个腾讯”的大平台下充分发挥整合优势。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调整,重塑小公司的创业特质,激发激情、快速响应,引领技术和体验的创新,打造让用户惊喜的精品。
最后,我特别强调的是: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公司长期管理提升的一个组成部分,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公司的持续发展,后续一定还会有小步快跑式的微调。但无论组织架构如何调整,我们还是要坚守腾讯的愿景和文化。
过去的十四年,我们一起携手,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成长,为亿万用户打造了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展望未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间无限,我们应该有更宏大的理想,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希望所有同事与我们一起,拥抱变化,拥抱未来,与合作伙伴、互联网同行一道,通过互联网服务让亿万用户的生活更美好!
Pony、Martin & 总办全体
2012年5月18日